“线路与文化”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开幕
点击上方蓝字
今天上午,以“线路与文化”为主题的宜都、五峰、鹤峰、石门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开幕。
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部、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复旦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农业农村部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建筑设计院、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等21家单位的84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宜红文化挖掘、保护、传承与发展,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遗存点。
宜红茶是我国三大红茶之一。史料记载,1876年,鄂西地区开始生产毛红茶;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统领湖北、湖南2省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和出口。在宜红茶的转运、精制和出口过程中,宜都逐渐成为宜红茶加工贸易中心。
🔼宜昌市政协副主席望蓉讲话。
🔼宜都市委副书记王世斌致欢迎辞。
主持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宜红文化保护传承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珊珊 。
🔼湖南省文物局文化遗产处副处长向艳阳讲话。
向艳阳表示,湘鄂两省山水相依,肝胆相照,跨越千山,延伸万里的古茶道,让宜都、五峰、鹤峰、石门四大宜红茶核心产业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今天,古茶道申遗的神圣使命,让两省四县抱成一团,这次学术研讨会将会使彼此之间的友情更加深厚、联系更为紧密。
🔼湖北省文物局综合处处长官信讲话。
官信说,宜都市申遗办组织开展的实地踏勘调查工作成效显著,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宜都历史上是宜红茶的生产集散转运中心,符合宜红茶文化线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关要求。希望专家们结合宜都的资源状况,为宜都的申遗工作问诊把脉,出谋划策。
专家讲话
国务院参事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
研究所研究员 徐嵩龄
在来之前,让会议组寄了几篇文章,根据读到的文章,谈三点感受:
1.关于宜都。宜都是全国百强县之一,湖北省两个百强县之一,地处中部经济带,宜都能有这样的地位难得可贵,这也非常值得把宜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发展模式总结出来,这对将来梳理遗产文化保护也非常有好处。
2.如何看待宜都的文化遗产。首先,要了解文化遗产。宜红古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方向,但我们更要从不角度看待研究其本身属性、价值意义,并善于发掘、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
3.如何看待文化遗产的价值.建于解放初期的宜都红茶厂历史渊源厚重,厂内保存完好的生茶流水线更是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它的存在也说明了文明国家的政治制度变迁、技术精度,非常有价值。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研究所研究院 安家瑶
首先,茶业,不管是种茶、制茶还有饮茶,是中国对世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8省联合开展“万里茶道”申遗项目,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因此我也是很赞成的。
其次,“万里茶道”申遗工作的关键除了茶叶的价值有充分支撑,和遗址的完整性、真实性外,还要重视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包括当地的各级政府、茶农、茶工的态度。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对于申遗是否能成功,遗产是否能够延续下来、保存下来,以及是否能够在我们历史上发挥作用都非常重要。
宜红文化学者、第五届宜昌市政协主席
李亚隆
宜红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其学术研究一直难以深入,致命缺陷就是史料缺乏。《宜都红茶厂史料选》打破了这个魔咒,使宜红茶研究得以进入文献学研究层面。其材料的真实可信程度、具体丰富程度和独到稀见程度,在中国茶叶历史研究中是极为少见的,也为中国茶叶史和“万里茶道”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新文献。
近半年来,我在对《宜都红茶厂史料选》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关于宜红的四个学术问题:一是宜红是“万里茶道”罕见的“外贸茶”;二是实物期货贸易贷款是宜红茶生产的调节方式;三是宜红古茶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四是宜红生产线是中国茶叶精制加工的活态遗产。
穿越宜都、五峰、鹤峰、石门等地的“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重要组成部分。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是水陆并行的红茶运输线路,其中,陆路为骡马道,保存完好的有熊渡浆踏子坡段、大小麻林段古茶道,总长度约5公里;水路以载重4吨以下的“摇摆子”船为主,沿途有众多渡口、码头等遗存点。
🔼熊渡浆踏子坡段
近年来,宜都市高度重视宜红茶品牌推广及宜红古茶道申遗工作,组织专班人员考察整理境内宜红古茶道遗存点,已整理出宜都境内的老码头、古渡口、茶叶仓库、茶庄、明清古街、碑刻、石阶路等古茶道遗存点30个,并完成《宜红古茶道宜都境内遗产点及其价值》等学术研究,为后期保护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鄂湘四地
携手推进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
🔼开幕式上,湖北宜都、五峰、鹤峰和湖南石门四地共同签订《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作书》。
协议约定
四地将建立“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协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成立“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参与“宜红古茶道”研究;联合制定《宜红古茶道保护条例》,形成合力对“宜红古茶道”线路遗产进行整体保护。
同时,在“宜红古茶道”对外宣传,保护核心区、控制区和缓冲区划定,重要遗产点确认,成立“宜红茶文化研究基金”,编制“宜红古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以及“宜红”品牌标识的设计使用等方面,均联合推进。
30个遗存点
凸显宜红古茶道上的宜都地位
当天,专家学者们还实地参观考察了宜红古茶道历史遗存点。
大麻林古茶道
位于宜都市聂家河镇的大麻林古茶道,长约4公里,宽约1.5米至3米,道路原貌特征仍然清晰。
古茶道上立着清光绪年间的修路碑,碑文记载:“里人胡寿轩、谢必堃”等领衔,于光绪“庚辰(1880年)春集同事十余人,度地量工”,至1882年“凡三阅岁而告成”。
碑文的解读,证明了从渔洋关至宜都的陆路茶道,是当时鄂西南地区茶叶外运的重要枢纽。
宜都红茶厂
在宜都红茶厂(今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11台上世纪50年代的设备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这些在当时国内建造最早、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茶叶生产线,现在还能正常运转,被称为“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
桥河巷
桥河巷位于陆城胜利社区清江边,全长约150米左右,街宽2.2—6米宽窄不等,巷内为青石板街道,系明代的遗存,巷内现有历史建筑10栋,这些老建筑在清代至民国大多为老字号,其中的9、11、37号保存较好。
桥河巷9、11号老建筑为原“鼎泰恒”茶叶土产商号,临街为门市,37号的南边为陆城茶商的茶叶仓库,桥河口临清江端原有陆城大茶馆一个,桥河巷向南跨西正街的向家巷有“江南宁阳会馆”、“山陕会馆”等供往来茶商居住。各房屋相邻紧密,是目前城区内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街巷区,也是鄂西茶商外销茶叶在宜都集散加工向武汉外销的重要节点和实物例证。
邻苏巷
邻苏巷位于陆城胜利社区。它与桥河巷两巷相背,建筑相依为其特点。邻苏巷从清江新街码头向南至西正街止,巷宽2.2—6米左右,全长约有100余米。邻苏巷地面为青石板,巷子两边均为清代至民国砖木结构建筑,现存建筑22栋,其中老建筑12栋,包括多间茶馆、茶商铺等,巷内异常繁华,西北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守敬纪念馆,陆城最大茶商之“同裕茶行”即位于巷子最南端。
该巷道与桥河巷连成一片,形成文物古迹的核心部分。两巷毗连结合,互为依存使用,是宜红茶古茶道在宜都集散加工外运的主要节点。
杨守敬故居
徐嵩龄说
宜红古茶道宜都境内的遗存点具有完整性,十分有代表意义。同时,它也见证了封建社会末期宜红茶从纯手工制作,到半机械化制作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
与会专家表示
这些历史遗存,真实反映了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在宜红茶转运、精制和出口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对宜红古茶道的研究、传承、保护和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据介绍,此次研讨会共收到相关学术论文59篇,内容涉及宜红古茶道在“万里茶道”中的定位,与茶道相关的茶产区、茶历史、茶文化、古茶道遗存等,肯定了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中重要的集散地和对外运输转运站的历史地位及意义,也为宜红古茶道参加“万里茶道”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新闻链接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从福建崇安、湖南安化等重要茶叶产区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经蒙古国进入俄罗斯,被称为连通中俄的“世纪动脉”,之后继续延伸至中亚和欧洲,全长1.3万多公里。
编辑 | 陈昱池
编审 | 李广操 党艳秋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